中国研究院开展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简报)
发布人: 郑子昂   发布时间:2017-06-07   浏览次数:


2017年6月5日下午,中国研究院开展了“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会议。会议由张维为院长主持,参加会议的有范勇鹏、吴新文、陈康令、余亮、王鹏、唐毅南、林凌、梁晓丹等研究员和工作人员。



会议上,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了黄大年同志的事迹。黄大年同志被树为学习典型距今不久,但是他在无数日夜中都埋头于为中国进步做科研,并不为业外认识所熟悉。7年前,在收到回国邀请后,放弃了英国优渥的工作生活条件举家归国,回国后带领团队在国外对中国全面禁运条件下不断攻坚航空物理研究领域科研难题,追赶国外领先水平。此外,他对学生从学习、生活到思想政治的关心教育深刻且细致。以上逐条,无一不令人感佩。
 

7年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这是他工作的回报,也是他“科技报国”理念的外在体现。
 

事迹学习之后,与会人员研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批示,阅读了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追授黄大年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结合对其生平的感性认识,领会了两份文件的精神。
 

在研读过程中,与会者结合自身工作与学习经历,分别谈了谈对黄大年事迹的体会。
张维为院长表示,黄大年同志的科研工作扎根中国现实,同时不拘于国内有限的科研实力,在他所处的领域充分发挥了战斗力,其成果对国家有着战略意义的。这种踏实的做事风格和进取的态度是很感人的。




范永鹏副院长对黄大年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执着不懈的研究精神表示了赞赏。黄大年是执着的,甚至是有些“疯狂”的,而他不畏旁人的质疑,能够身先士卒执行科研纪律、落实科研效率,乃至引入公司制的方式,量化科学家的工作进程,充满了改革的勇气。
 

吴新文研究员提到,他太像老一辈归国的爱国科学家。所谓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道理不难懂,但是能做到毅然决然,学成归来,并全力以赴为国家贡献力量,实为不易。
 

陈康令秘书长提到,黄大年在科研之外,能放下高级学者的架子,走到本科生中去,承担起班主任的琐碎工作,并常以“出得去,回得来”教导学生,既注重专业,也兼顾思想教育。尤其是,他言传身教,很有说服力。
 

余亮研究员提到,这样的科学家在今天的中国并非少数。北京大学的施一公、颜宁、“歼-10之父”宋文骢等等,都是醉心自己的科研,他们中的一些也是在学成后断然回国。学习黄大年不仅限于他本人,也让人对一代卓越的中国军工科人才、对于他们的报国精神心生敬意。
 

王鹏研究员提到,作为文科教授,可能无法像黄大年教授那样作出让中国一跃赶超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但中国研究院院在中国学研究领域、中国话语创新时,同样应当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自勉
 

唐毅南研究员指出,黄大年同志在科研之外,对学生的关心落到实处。他十分惜才,能够体贴学生的难处,以情动人。这种关心看似琐碎,但本质是围绕着为中国培养人才、为中国留住人才来开展教育。
 

林凌研究员则表示,黄大年同志恪尽职守的精神令人敬佩。能够在一个领域沉下心去、扎根下去,几十年加班加点,需要很强的毅力和信念,令人印象深刻。
 

梁晓丹老师认为,黄大年同志的追授荣誉令人惋惜,更衬托他生前的淡泊名利。他生前早已具有院士申请资格,却以一句“先把事情做好”一再推迟申报流程。以工作为重,也以工作证明自己,这个道理朴素但崇高。
 

在学习会议之外,中国研究院合作网站观察者网也发表了多篇文章,深入挖掘了黄大年同志在科技成果在科技强国方面的意义,在网络新媒体层面对其进行了宣传。
 

张维为院长在总结讲话中强调,黄大年同志的事迹有诸多维面值得解读,归根结底是爱国报国的大局观。张院长鼓励大家,将学习成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研究工作中也能立足中国、影响世界。



(中国研究院 钟晓雯 报道)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