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文:《资本论》研究应该有新境界
发布人: 王鹏   发布时间:2016-12-13   浏览次数:


当前中国《资本论》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文本研究功力不足,研究人员青黄不接,高水平成果不多,研究碎片化,缺乏综合研究和理论体系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资本论》普及流传最为广泛的国家,几代人深受《资本论》的深远影响,并从《资本论》中不断汲取智慧和思想。但当下中国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离时代的关注和期待还有较大距离,更不用说写出让世界瞩目的当代中国资本论。


当前中国《资本论》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文本研究功力不足,研究人员青黄不接,高水平成果不多,研究碎片化,缺乏综合研究和理论体系建设。


首先是在《资本论》研究和考据的文本上,功课做得不够,不能充分掌握历史材料。反观马克思当年写作《资本论》充满着艰辛的历程,耗时40年。整部《资本论》,其中有2/3的篇幅在引用各种调查报告,而且基本都是第一手资料。正是这种历程和丰富的材料,才注定《资本论》成为一座经济学的思想宝库。


其次是聚焦中国问题不够,缺乏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度关注。大量研究聚焦于局部性、对策性问题,而对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的关注较少,大视野下融会贯通的研究更为稀缺,理论研究呈现顾此失彼的局面。多年来,中国经济学界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对重大问题缺乏敏感度,丧失了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兴趣,又受西方主流理论影响,将大量精力用于验证西方概念的学术游戏中,使中国成为西方理论运用的“跑马场”。研究的问题既非来自现实,又非理论原创,那些真正值得关注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如资本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发展模式问题、民生福利问题等,反倒缺少深入的研究。


第三,国际视野不够开阔,缺少大跨度的宏观理论审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从经济的细胞—商品入手,运用高度的抽象力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运用英国典型材料,纵横驰骋,剖析世界资本主义的格局和趋势,得出的结论才视角广阔又有穿透力。同样,皮克迪的《21世纪资本论》既关注当今重大问题,视野也并非限于法国,而是扩展到美国、英国、日本和整个欧洲,中国和印度也成为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而恰恰在这方面,中国学者的大多数理论研究往往就中国谈中国,没有把中国问题放在国际视野下研究,更没有让世界问题成为中国研究的材料。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让世界经济于暗色中看到光亮。同样,中国对《资本论》研究应有新境界。这不仅能让中国具备真正的理论自信,更可使中国智慧真正成为理论引领。毕竟,中国是世界上学习和研究《资本论》最为广泛的国家。

(作者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环球网

网址链接:http://w.huanqiu.com/r/MV8wXzk4MDE0MDhfMzcxXzE0ODE1NjE4ODA=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