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若石:中国应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政策
发布人: 王鹏   发布时间:2016-09-30   浏览次数:


最近,两位著名经济学者——张维迎和林毅夫展开了一场争论,内容聚焦中国应不应该制定和执行产业政策。当全球许多国家经济处于疲软状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时,这场争论还应促使人们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走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避免经济衰退?



2008年以来,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一般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用量化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抢救陷入危机的金融部门;二是鼓励和刺激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美国实施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提出了“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日本实行了“产业重生战略”。张维迎教授说产业政策不过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难道这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张维迎眼中突然变成了计划经济国家?人家的经济制度没有变,是张教授搞错了。制定产业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是市场经济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通行做法,从计算机到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哪个技术的发展能够离开政府的扶持?


一些国家之所以采用产业政策,是因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证明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完全依靠市场自发的力量,就会有人操纵市场,导致市场混乱,甚至制造经济危机。这场危机表明,美国“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摆脱政府监管,利用操纵金融市场获利,成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鉴于惨痛教训,许多国家重新强调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张维迎教授则反其道而行之,他继续宣传新自由主义鼻祖哈耶克的错误理论,仍然坚持“只要自由,经济就能够发展”的观点。与这个观点相对应的是其企业家理论,他一直强调只有企业家才有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都只能靠企业家。按照张维迎教授的逻辑,只要给企业家以自由,经济发展的任务就会实现。应该承认企业家对财富创造的作用,但更要注意的是:企业家不是财富创造的唯一主体,广大劳动者创造财富的主体作用,不是谁想否认就能够否认的,此外,政府在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投资和通过政府采购体现的政府公共消费,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财富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也是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之一。政府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职能不容否定,产业政策的作用也不容否定。


当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产业政策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林毅夫教授认为,应该根据不同产业实行不同的产业政策。为此,他把产业分为五种类型:追赶型产业、领先型产业、退出型产业、弯道超车型产业和战略型产业。据此,他给出了不同内容的政府支持政策。林毅夫教授提出,要“根据各种产业的特征,发挥好‘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两只手的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但是,他讲了政府如何作为,却没有解释什么是有效的市场。如何发挥市场作用,如何使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接轨,他没有给出答案。


这个答案应该来自对有效市场的认识和理解。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有效的市场是指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或者说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应该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标准,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都会造成市场混乱,也就无效率可言。


市场需求主要是个人消费。发达国家为什么发达?凡是经济强国,无一不是个人消费大国。西方国家为什么屡屡发生经济衰退?因为个人消费需求不足导致供给过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陷入收入分配危机。危机之后的主要问题是个人消费需求不足。于是,中国对西方的出口受阻,经济增长受到拖累。走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国必须发展国内需求,主要是个人消费的市场需求。依据市场需求规划产业发展才是中国产业政策调整的大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产业政策调整同样应该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根本标准。一个好的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接轨,就必须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根本需要。


【专家简介】侯若石:长期从事国际经济关系和外国经济制度研究。曾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伟伦特聘访问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中新经纬

网址链接: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6/09-21/8010530.shtml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