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关于上海软实力建设的一些思考
发布人: 吴梦琦   发布时间:2023-05-03   浏览次数:


来源:上观新闻


425日,上海宣传文化人才高端论坛在上海召开。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在论坛作主旨演讲,以下为全文内容。


上海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城市。在我2011年出版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不少内容都是写上海震撼,把上海和纽约等西方大都市进行比较,来说明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提法意味着更为开阔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比较。上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区,这座城市的软实力建设十分重要,其意义是全球性的。关于上海软实力建设,我这里提出五条不一定成熟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第一,指标体系创新。


从国际比较和国际传播来看,上海软实力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标体系的建设。现有的指标体系存在不少问题,容易有两个极端,要么是太西化,要么是有太多中国特色。这些指标体系在各自领域内也许都有一定意义,但要提升上海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上海故事,我们需要指标体系的大胆创新。


国际大都市的比较有一个“五合一”指标,包括家庭中位净资产、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社会治安、基础设施。这些都是老百姓真正关心的指标。从这五个指标来看,上海均大幅度领先纽约。有这样的指标体系创新,我们就能更自信地讲好上海故事和中国故事。我们要跳出西方的指标体系,以中国人的眼光和标准来看外部世界,推出尽可能实事求是的指标体系。


第二,从“新”到“旧”的叙事。


提到上海这个城市,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现代化水平,我们不妨多从“现代”来讲“过去”,把现代与过去进行比较。大约五年前,美国有一个网民质疑中国为什么还不发生“颜色革命”,上海的一位留学生放了一张浦东2010年的照片和一张1990年的照片,然后写道:这解释了一切。这种对比就很有冲击力。


上海黄浦江45公里岸线全部向民众开放,这很了不起。另外,上海的互联网和游戏产业在世界上异军突起,米哈游、拼多多、小红书等都在上海。这是上海的现代性,但我们可以从这种现代性出发来梳理它的历史成因,如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等。2013年,好莱坞拍过一个电影《her》,拍的是一个发生在洛杉矶的未来世界的爱情故事,拍摄地点选择了上海陆家嘴。很多人问导演为什么洛杉矶的电影放在上海拍,导演说:你不知道吗?上海就是世界城市的未来。


第三,文化叙事多多益善。


文化传播是最广泛的传播,人人都能参与。现在经常用一个词叫矩阵,上海可以综合考虑做一个矩阵,比如说选取一百个点,包括城市天际线、美轮美奂的夜景、老建筑、新建筑、电影、音乐、游戏、健身、商业氛围等,只要其中一个点吸引了别人,他就可能逐步喜欢上这个城市。上海有很多东西都是走在世界最前列的,比如基础设施、便利的商业。上海是个生机勃勃的不夜城,如果用一个文化概念来概括它,我觉得可以称之为“21世纪的‘清明上河图’”,这样就把历史传承和当代体验联系起来了。


第四,创造性地工作。


软实力建设需要创意。上海“新天地”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项目,从其身上,外国人看到了中国,中国人看到了外国,年轻人看到了过去,老年人看到了现代。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极其包容,而且长于创造性的转化。我们可以考虑有意识地把一些外国的东西逐步中国化,就像上海石库门建筑那样,做到中西合璧,最终形成具有中国文脉的东西。


西方学界一些人认为中国是古老的文明,但不是一个现代国家。但我提出中国是文明型国家,也就是说中国首先是一个现代国家,其古老文明传承又使之与众不同。上海不少案例就体现了这一点,比如我们讲“亲兄弟、明算账”,“亲兄弟”是传统概念,“明算账”是现代概念,两者结合起来,对“亲兄弟”和“明算账”都是一种超越。


第五,建立人文社会科学试验田。


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人文社科领域受西方话语影响较大,导致不少学者不自信。在制度设计方面,也有不少地方束缚了上海软实力的发展。真正讲好上海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突破,需要体制上的创新。我们不妨采用中国模式最常用的方法,即试点。可以在软实力建设与传播需要突破的领域搞一些试验田或者创新中心,进行改革创新的试验,成功了再推广。


上海是一个不仅可以看到过去和现在,而且可以看到未来的城市。同样,上海也是一个现代与传统紧密结合的城市,这种结合就是一种超越。


最后我还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思考。国内主要城市几乎都有自己的歌,北京最多,如《北京欢迎你》《北京颂歌》等,深圳有《春天的故事》,香港有《东方之珠》,澳门有《七子之歌》,上海好像还没有这样的歌,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夜上海》还是20世纪40年代的,我们上海需要一首大家都喜爱的现代歌曲。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