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思想者论坛系列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人: 邬含菲   发布时间:2025-10-19   浏览次数:

  1016日下午,2025思想者论坛分论坛二、三在复旦大学吕志和楼顺利举行。两场分论坛分别围绕中国话语与全球思想版图的变迁中国话语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建展开深入研讨,来自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发表专题发言。

分论坛现场

  分论坛二由观察者网创始总编辑、编委会主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金仲伟主持。他指出,世界大势浩浩荡荡,东升西降已成共识。大国的衰落与更替,往往伴随着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改变与更替。天下秩序崩解之时,就会出现竞争和斗争。旧话语衰退,新话语就会崛起。10多年前,以张维为教授为代表的中国话语开始在网上引发关注,中国研究院成为话语崛起大潮中的“孤勇者”。随后,九位学者展开讨论。

金仲伟主持论坛二

  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以“文明型国家理论和战略预测判断”为题指出,中国研究院的战略预测比较准,一个重要原因是一旦彻底摆脱西方话语和西方思维的束缚,就越容易接近真相和真理;另一方面,文明型国家理论已成为全世界主流的政治叙事之一,成为显学,俄罗斯、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都称自己为文明型国家。他认为,“文明型国家”首先是一种新的认知体系,其次是一种新的知识体系,第三是一种新的底层逻辑。这种新的认知体系解构了西方普世价值话语、民族国家话语和自由主义话语。“文明型国家”是比民族国家更高的一种国家形态,代表世界发展的方向。

张维为发言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兼职高级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王绍光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全球思想板图的演变。第一阶段为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全球思想版图呈现“众声喧哗”的状态,世界充斥各种主义,毛泽东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第二阶段为二战后至1960年前后,全球思想简化为美国“自由世界”与苏联“人民民主”两大话语体系的对峙。第三阶段为1960年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以“第三世界理论”为代表的一整套中国话语,使全球思想版图呈现三足鼎立状态。第四阶段为1990年代起,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曾一度占据主导,但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了“自由市场”理念,随后的选举政治失信等问题也让“自由民主”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触礁,最终导致“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他预判,世界或将重返“众声喧哗”的格局。中国模式虽已成功,但亟需建立一套自主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不应只满足于解释中国自身,还须超越国界,为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中国方案与智慧。

王绍光发言

  观察者网总编辑何申权通过观察者网文章《仅仅十年前,中国游客还在东京秋叶原抢马桶盖》,阐述了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大众心态的变迁。当时,某些以西方为参照系的“公知”话语叙事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国主流话语体系,社会普遍弥漫着“技不如人、人不如人、制度不如人,一切都不如人”的负面情绪。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自信”。自信需要硬实力为支撑,而中国现已具备充足实力。他认为,我们既要讲好中国话语,也要讲中国面向世界的普适性话语。应先完成第一步,再追求第二步。他指出,“文明型国家”已不单单用来解释中国,更在全球的学术共同体中进一步演化为“文明主义”概念,用以描述西欧以外传统强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特征,多所高校已为此设立了专门的研究项目。“文明型国家”理论使中国话语普适性的意义开始显现。

何申权发言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认为全球版图有三重变化。第一,全球地缘政治版图的变化。近5年全球地缘政治的变化不亚于二战结束时的变化,甚至大于苏联解体时的变化。第二,全球地缘经济版图的变化。美国制造业回流受阻,同时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正动摇其根基;与之相对,中国正从基建到产业链、货币链全面出海,成为带动“全球南方”的新引擎。第三,全球地缘文化版图的变化。西方的思想逐渐式微,自由主义在西方已经不是主流,特朗普打击自由主义;与此同时,网络带来了全球文化版图变化,TikTok、小红书等中国网络平台进入美国、欧洲,甚至美国的选举政治都受到影响;中国的娱乐产业也在改变世界文化版图。

黄仁伟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金灿荣认为中国崛起势必带来中国学界的兴起。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现实主义角度指出,中国的崛起与中国学得到承认,最终要靠中国的成功。他认为未来中国值得期待的两大事件:一是两岸实现统一,二是2030年登陆月球。这些是标志中国崛起的大事。在此过程中,学者的作用是把变化的原理说清楚。除了强调中国的统一性,也需要关注其内部的多元性。这首先源于地理多样性与文明的多起源格局;其次,文化内部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近代知识分子的大传统一度衰败,但根植于民间的“小传统”依然充满活力;再者,大传统本身也非单一的儒家,而是儒、释、道及诸子百家融合的复杂体系;最后,现代中国的复杂性来自“压缩式发展”,即用70年走完西方350年的工业化历程,导致不同发展阶段并存。

金灿荣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吕新雨以“列宁主义: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为题,通过分析俄罗斯学者杜金在俄乌冲突后的采访以及梳理普京的论述谈了三点看法。第一,普京把乌克兰国家的形视为列宁主义的遗产。第二,两次世界大战均源于欧洲内战,并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今天受损最大的行为体是处于欧亚两端的欧盟和俄罗斯。第三,俄乌冲突不是对苏联的埋葬,相反,它提示列宁主义的幽灵并未远去。新旧欧洲和新老帝国主义的一切势力都联合起来对这个幽灵进行围剿。苏联的失败并非证明社会主义和平的失败,对社会主义的遏制和镇压才是世界和平的坟墓。

吕新雨发言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寒竹以“变动中的世界格局:大国博弈与多极化”为题,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战后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苏联的解体与冷战的结束、WTO影响力的减弱以及多极化世界的形成。二是世界多极化的演变与趋势,其中有几个关键性节点事件,例如:1946年,毛泽东首次提出中间地带理论来描述美苏之间的众多资本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后来“三个世界”理论的划分基础;1964年,联合国举行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这个概念。三是大国的主导力量与多极化力量的竞争。他认为大国在国际秩序中起主导作用,中国一身而二任,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但同时也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最后,他总结道,“沧海桑田”之规律无法阻挡,战后国际秩序的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新的国际秩序将不可避免会产生。

寒竹发言

  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白钢发言的题目是“虚实之间:世界秩序重组与古今中西问题”。一是就世界体系而言,500年以来由西方所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无可避免地进入加速衰落,乃至于要崩解的阶段。二是就中美软硬实力而言,美国“虚力”大于“实力”,而中国“实力”大于“虚力”。他认为,中国虚力不足表现为,不敢有效使用自己的“实力”或者在使用过程中自我掣肘;而美西方虚力强大,即使“实力”不足也在全球耀武扬威。三是即使中国的实力已发展到对于整个西方世界具有压倒性优势之时,也不能低估在整个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与西方长期斗争的艰苦性。

白钢发言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殷之光以“斗争”为关键词展开论述。他认为,过去十年的主题是中美斗争,但十年前几乎无人敢于想象当前所能取得的对美斗争结果,也无法想象国际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那时,没有人认为中国能赢,普遍相信美国正在主宰并将继续主宰这个世界,但中国研究院出现了。这种精神就是中国的赢学精神,而最早体现于梁启超和毛泽东。毛主席写了中国赢学最大的一篇作品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条件下,所有人都觉得没有希望,但毛主席站出来高呼一定能赢。他强调,新秩序绝不是诞生在旧秩序终结之后,而一定是诞生在旧秩序的躯体当中,新秩序通过不断及艰难的运动和斗争中慢慢生长出来。

殷之光发言

  分论坛三由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观察者网总经理、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李波主持。他简要回顾了与中国研究院和观察者网的渊源,并向与会嘉宾发出思想邀约,鼓励大家超越“命题作文”的主题束缚,从各自最深切的感受与研究出发,进行原创性与前瞻性的思考。随后,七位学者展开讨论。

李波主持分论坛三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退休教授陈平通过提出“如何打赢认知战”这一问题,剖析了西方话语的两大根源——犹太教与希腊民主。他通过对古希腊民主的历史分析,重点阐述其局限性。他以公元前406年的阿吉纽西战役为例,论证直接民主决策可能充满短视与非理性,甚至扼杀精英;而战胜雅典的斯巴达(寡头制)也迅速衰落,表明整个希腊古典模式均不可持续。最后,他总结,将自身叙事建立在希腊民主传统上的现代西方民主,其本身的历史源头就充满了内在矛盾和脆弱性。

陈平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丁一凡以“讲好中国故事要防止被西方叙事、逻辑带了节奏”为题,阐述了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西方叙事陷阱。一是“不公平竞争”陷阱;二是“民主”陷阱,西方将民主预设为绝对标准,我们不应陷入“谁更民主”之争,而应解构其“民主神话”背后的利益与困境;三是“破坏国际秩序”陷阱,西方污蔑我们为“修正主义”,我们应反击其立场实为僵化的“原教旨主义”。对此,他提出应对路径:不急于回答西方的问题,讲清自身发展背后的道理,讲清中国的道理。

丁一凡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文一主张,既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讲好西方故事。他指出,解构西方制度优越性的关键在于认清资本主义市场的内在规律。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遵循一条可预测的路径:从商业资本起步,必然走向产业资本,最终滑向金融资本。从威尼斯、荷兰到英国、美国,所有依靠制造业崛起的西方强国,最终都走向了产业空心化和金融化,并将制造业转移至后继者,同时在国内引发严重的贫富分化。他进一步指出,如今历史性的产业转移轮到中国,中国必然能打破这一循环,因为中国恰恰没有采用这一循环发生的必要条件;中国的崛起代表了一条可持续的新道路,即依靠实体经济而非虚拟金融,依托道德文明而非纯粹的逐利逻辑。

文一发言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汪涛发言的题目是“更高维度的科学文明创造是国际话语权的关键”。他认为,要确立中国话语权,必须构建一个更具普适性的新科学体系,而非仅从自身角度进行批判。西方话语权的深层支撑在于其科学体系尤其是学术知识体系,因此中国话语权建构的关键在于推动科学范式的根本革新,超越西方科学体系。

汪涛发言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就中国话语的进一步建构提出三点看法。第一,如何做。这要求我们接受并尊重既有国际规则,创制并置换不合理的内容,以及重构并形成新型文明秩序。第二,如何宣传。我们已从光做不说边做边说再到边做边说边建的阶段,此时不适合再讲“韬光养晦”,应通过多渠道、多整合方式推进。第三,如何深化。智库应整合节目、丛书与专家,打造“文明型国家”品牌矩阵,构建宣传产业链,系统评估成效,并与国家战略深度对接,形成可操作方案供中央决策参考。

唐亚林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军从中国话语是什么、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三个方面来理解中国话语。首先,是什么?核心是提出具有全球感召力的理念(如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关键在于能否被世界接受,而非仅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话语。其次,从哪里来?中国话语的源泉具有开放性,可吸收并升华世界性概念(如“多边主义”),并通过中国实践(如上合组织、“一带一路”)赋予其真正的内涵与活力。最后,往哪里去?中国话语的目标是走向世界,不仅要被中国人接受,更要成为重塑全球秩序的内在动力和普遍工具,为世界所共享。

刘军发言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宋鲁郑以“从中国话语看重建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形态”为题,从三个层次阐述中国话语体系。第一,中国悠久文明的和平本质,有四重证明:一是五千年历史强盛时不殖民扩张;二是历史表明中国衰落反而导致亚洲动荡与战争,中国强大是和平支柱;三是和平源于超越制度的文明特性,而非特定政权形式;四是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从未发生,是西方强加的理论误判。第二,现实中国的两大和平因素:一是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受益者,无意去颠覆秩序;二是中国不具备称霸世界的地缘政治条件,也没有称霸的传统。第三,中国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正义性,在东海、南海及台海的立场基于充分历史法理依据。

宋鲁郑发言

  本届思想者论坛是庆祝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东方学刊》编辑部、观察者网、底浪文化、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论坛作为年度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旨在汇聚国内外顶尖思想,深入探讨中国和世界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建构中国话语和知识体系、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提供高层次对话平台。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