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大会分论坛一“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成功举行
发布人: 邬含菲   发布时间:2025-10-18   浏览次数:

  1015日上午,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进入第二天。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主办的平行分论坛一“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欧洲厅继续举行。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主持了学术沙龙

张维为院长主持学术沙龙四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首先发言。他指出,构建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中国学”知识体系已成为时代的重要使命。当前,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学”多指海外汉学,实为“他者”视角下的“中国镜像”研究,缺乏真正的主体性。要改变这一现状、构建真正自主的“中国学”,必须植根于两大支柱:第一支柱是中国的历史;第二支柱是中国的现实,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他提出,构建中国学需与全球南方携手,进行一场社会科学革命,跳出西方社会科学,包括现代化理论、民主化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等陷阱,基于各国自己的现实而发展出新的社会科学理论。

范勇鹏副院长发言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国际事务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讨论了欧洲与中国的外交现状。他认为,欧洲正身处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十字路口,其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关系,深受俄乌冲突、美国政治变动及内部经济现实等因素的深刻影响。拉赫曼坦言,在多重因素下,欧洲对华战略正陷入两难:在安全上期望与美国协调并同中国保持一定距离;但在经贸关系上又必须与中国保持紧密接触。俄乌冲突的持续以及美国政策的不可预测性,使欧洲任何试图调整对华关系的努力都变得异常复杂。

吉迪恩·拉赫曼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金灿荣表示,当今世界变幻莫测,“中国学”的兴起具有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和必然性。他提出,理解世界变局的关键是理解中国,而理解中国的钥匙就是“工业化”。他认为,工业化是解释近代以来全球力量对比变迁的核心视角。西方的崛起与中国的复兴,其根本都在于完成了大规模工业化。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成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工业化进程,制造业规模已超越G7国家总和,并在前沿科技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本土创新能力。他总结道,工业化这一框架能更好地阐明当下,深入研究中国及东亚的工业化成功经验,对于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具有极其宝贵的借鉴意义,这也是“中国学”能为世界作出的重要贡献。

金灿荣教授发言

  刚从机场直接赶到会场的俄罗斯著名政治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杜金在发言中表示,要推动“中国学”的深入发展,必须首先破除“西方中心论”的范式及殖民化视角,采用“文明型国家”视角,从而深刻理解世界文明多极化的本质。杜金强调,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学研究,需要建立在各文明平等对话与准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之上。当前国际学界存在一种将西方视角与价值观等同于“普世性”的倾向,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殖民化延续。真正的多极化不仅仅是地理上或政治上的,更是哲学与思想层面的多元并存。每个文明,包括中国、俄罗斯、伊斯兰、印度、非洲和拉美等,都拥有其独特的认知世界的体系和对“普适性”的理解。他强调,中国从未寻求建立霸权,其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为全人类服务的,这也为全球其他文明打开了新的大门,让这些文明能够保持自身独特性。

亚历山大·杜金发言

  土耳其内夫谢希尔大学副教授、青年汉学家阿提克忽必烈分享了土耳其视角下的“中国学全球化”。他指出,土耳其对中国的研究和认知正在发生显著且积极的变化,正趋向更为客观、平衡的视角。中土双方的学术和文化交流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进一步表示,在印尼、泰国、意大利等许多中等强国,也观察到对中国认知的类似积极演进,全球中国学研究的图景正在重塑。这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也标志着全球知识界正以一种更加成熟、多元的方式深化对中国的理解。

阿提克忽必烈发言

  在随后的对话环节中,与会嘉宾对中俄关系、世界多极化、中西文明差异等关键议题展开讨论。张维为说,在西方与俄罗斯对话渠道有限的今天,我们把西方和俄罗斯的顶尖人物邀请来上海对话,实属不易。我建议先由吉迪恩·拉赫曼向亚历山大·杜金提问。拉赫曼随即问道:俄罗斯是否对中俄关系中经济、科技、人口、综合国力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感到担忧?杜金回应表示,从多极化视角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不应被简化为经济、科技或人口规模的简单对比。基于与中国的多次深入交流,他认为,中国文明在外交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的审慎特质,而不像西方文明那样主张扩张理念,俄方对中方寄予充分信任,希望与中国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合作推动建立世界多极化秩序。杜金的回答赢得了会场的掌声。

  张维为教授对吉迪恩·拉赫曼与亚历山大·杜金的对话作了补充。他引用了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利的观点,表示当今全球南方国家都已意识到,它们在经济、技术、军事和意识形态上都存在着可以替代西方的可靠选项。谈及中俄关系时,张教授引用意大利已故前总理贝卢斯科尼的话,“俄乌冲突使俄罗斯被西方孤立,但西方则被非西方世界孤立”,表示如果西方与俄罗斯能够像我们今天这样开诚布公的对话,乌克兰冲突的和平解决还是有希望的。

对话交流

  复旦大学教授、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主持了学术沙龙

  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荣休教授理查德·萨克瓦率先发言,系统解构了“西方”这一复杂概念,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作为古典哲学与文化源头的“传统西方”;二是开启大航海时代和全球殖民的“大西洋西方”,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三是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以北约为核心的“政治西方”。他指出,当前全球冲突的根源在于具有支配性和霸权性的“政治西方”的无限扩张,它试图将自身模式强加于全世界,从而引发与其他文明和力量的激烈对抗。他认为,世界迫切需要一个后美国式、更加包容和多元的西方。

萨克瓦教授发言

  西挪威应用科技大学研究员、青年汉学家白达鹰从历史视角出发,阐述了国际交往模式的深刻变迁及其时代意义。他强调,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国家间的相互依存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要求所有国家必须超越分歧,携手合作。在这种背景下,旧有的对抗性思维与零和博弈逻辑已然过时,构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他坚信,中国凭借悠久的文明智慧和强大的国家能力,必将在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共同创造更美好世界的努力中,扮演至关重要的核心角色。

白达鹰发言

  黄仁伟教授深入阐述了中国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变革的原因。他指出,中国是过去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受益者,实现了和平崛起。而今,面对美国“退群”、旧有治理体系失灵的危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有责任、有能力挺身而出,提出新的方案。中国倡导的全球治理新范式,核心是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秉持着几项根本区别于旧体系的原则:一是坚持以全球南方国家为主体;二是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杜绝大国主导、弱肉强食的旧规则;三是主张参与全球治理的国家必须首先搞好国内治理。最后,他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动全球治理实践的重要平台。

黄仁伟教授发言

  在讨论环节中,与会嘉宾就全球治理机制的历史背景、风险挑战和未来展望等议题展开交流。

  最后,张维为教授对分论坛一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秩序重构的关键时期,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但与多极化相匹配的世界秩序还有待发生。中国、俄罗斯等主要力量正在以不同方式积极打造一个多极化世界。其中,俄罗斯是一个“革命者”,要打破单极国际秩序,中国是一个“改革者”,以趋利避害的态度对待现有的秩序,但两国都在积极推动单极秩序向多级秩序的过渡。尽管多极化世界秩序尚未完全成型,但相关探讨已深刻触及未来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此次论坛的深入交流,为理解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角色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路径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碰撞。

会议现场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