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为庆祝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成立十周年,2025思想者论坛“中国话语与世界秩序的重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吕志和楼隆重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瑞典、塞尔维亚、泰国、南非等国的前政要、知名学者和智库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大变局与世界秩序的重塑”“中国话语与全球思想版图的变迁”“中国话语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建”三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

会议现场
  开幕式后,2025思想者论坛的三个分论坛依次展开。论坛一于16日上午举行,主题为“全球大变局与世界秩序的重塑”,分上下两场进行。上半场由张维为教授主持,共有五位嘉宾发言。

张维为教授主持论坛一上半场
  俄罗斯哲学家、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教授亚历山大·杜金围绕“文明型国家”概念展开,提出“文明是思想主权的最高概念”这一核心观点。他认为,“文明型国家”的核心是基于自身文明的自我认知,而非单纯的种族或政治属性。他批判西方自地理大发现以来的“普世主义”,认为西方将自身价值观、规范与意识形态强加于全球,把西方文明视为“唯一评判标准”,而这种认知存在根本局限。

杜金教授发言
  塞尔维亚国际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席、塞尔维亚前外交部长、联合国大会前主席武克·耶雷米奇以塞尔维亚“全球南方最北端国家”的视角,批判西方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实则是“规则只适用于他人,不适用于自身”。他分析世界从单极向多极转变的三大深层原因:一是中国的崛起,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二是俄罗斯被排除在冷战结束之后的世界秩序之外;三是西方国家的贪婪。他强调,单极化秩序已成为过去,多极化时代需要更公平合理的国际规则。

武克·耶雷米奇发言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与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创始人、马来西亚前交通部长翁诗杰也认为,全球正在经历一场不可逆转、不可阻挡的变革,中国也因处于这一变革潮流的中心而面临严峻挑战,既要承受来自西方世界的指责,又要面对新兴国家的质疑。他进一步指出,为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应与新兴国家形成新的利益群体,因地制宜,在符合本国诉求的前提下进行更多的多边主义合作,从而更好地应对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所追求的全球碎片化和对抗化。

翁诗杰发言
  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荣休教授理查德·萨克瓦从四个维度阐释多极化世界的内涵:一是主权国际主义,即各国在联合国宪章框架下的平等地位;二是全球重心东移,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涉及政治与文化层面;三是多重秩序并存,不同文明对世界秩序的愿景存在竞争与互补;四是“新修正主义”或“反霸权主义”的兴起,中俄印等国的合作是在联合国宪章基础上挑战霸权,推动世界秩序向更健康方向发展。

萨克瓦教授发言
  泰国新时代交流与合作平台总裁、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资深顾问乌东以“构建信任与和平”为题,结合中泰建交50周年的背景,分享了推动两国互信的实践经验。他通过两个真实故事揭示了信息误导对国家间认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推动中泰互信的三大引擎:一是高层互动;二是学术交流;三是青年与家庭交流。他呼吁,信任建设需要长期坚持,唯有消除误解,才能构建坚不可摧的国家间友谊。

乌东发言
  论坛一的下半场由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兼职高级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王绍光主持,共有五位嘉宾发言。

王绍光教授主持论坛一下半场
  英国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马丁·雅克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标志着全球持续危机的开端,核心是美国主导的旧秩序衰落与中国崛起带来的新秩序孕育。他将当前时代类比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变革期,指出危机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伴随战争、经济动荡等多重挑战。他认为特朗普再次执政加剧了全球不确定性,其“美国优先”战略正在瓦解1945年后的同盟体系。他肯定中国战略的长远性,认为中国与全球南方的合作是塑造新秩序的关键力量,中美竞争将主要聚焦经济与数字经济领域,中国在技术领域的快速进步已具备与美国比肩的实力。

马丁·雅克发言
  法国学者、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围绕“软实力”概念展开深入探讨,认为该概念源于美国语境,其定义并不适用于欧洲与中国等不同社会结构,主张用“影响力”替代“软实力”。他提出“西方”概念已不复存在,美国与欧洲、东欧与西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等国家应区分看待这些差异。他还探讨了“普世价值”的复杂性,认为人类存在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但不同文明的呈现形态各异,需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识。

马特尔教授发言
  英国政治评论员、“社会主义中国之友”网站联合主编卡洛斯·马丁内斯从历史维度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理念,指出这一变革的核心是超越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构建更公正的世界秩序。他回顾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认为中国的崛起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觉醒正在终结西方长达五个世纪的霸权。他肯定中国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在去美元化、绿色能源转型等领域的引领贡献。

卡洛斯·马丁内斯发言
  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扬·奥贝里聚焦世界秩序的和平发展,批判美国巨额军事开支对全球和平的负面影响。他提出应扭转“安全先于和平”的传统范式,倡导以和平创造安全,而非依赖武器威慑。他反对将他国视为敌人的对抗性思维,主张采用中国长城式的防御性威慑理念。他指出,当前全球存在过度关注暴力、忽视和平教育与研究的问题,呼吁各国政府在冲突升级前优先采用预警、调停、外交等非军事手段。

扬·奥贝里发言
  俄罗斯汉学家、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副所长刘宇卫梳理了世界中国学35年来的四个革命性发展阶段,指出其本质已从“主体对客体”的研究转变为“主体对主体”的全球科学学科。他重点探讨了AI对人类社会的机遇与挑战,引用多位学者观点说明AI发展的不确定性,通过实际测试案例指出当前AI在深度对话与复杂问题预测上仍存在局限。他强调,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将人视为“以天下为大家”的共同体成员,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刘宇卫发言
  本届思想者论坛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东方学刊》编辑部、观察者网、底浪文化、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更多会议相关信息及嘉宾精彩发言,后续将在中国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发布,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