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成功承办世界中国学大会分论坛一 “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
发布人: 邬含菲   发布时间:2025-10-16   浏览次数:

10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并致辞。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莫高义主持开幕式,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张政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致辞,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宣读《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

本届大会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大会设有五个平行论坛,分论坛一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承办,主题为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于14日下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与会嘉宾围绕中国学、文明型国家、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等主题展开深入对话。

合影留念

14日下午的分论坛一中,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出席并致辞。他首先点明,理解中华文明与当代中国的关键,正在于赓续与创新这对核心主题词:赓续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深厚底蕴,创新则是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引擎。陈志敏特别强调,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提出并发展的文明型国家等原创性理论,正是这一主题的学术结晶。他期待,通过一个变“各说各话”为“学术共话”的平台,与会专家学者继续推动世界中国学的学科建设迈向新的高度,为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一代学人应有的贡献。

陈志敏副校长致辞

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作为元叙事的文明型国家话语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系统性地阐述了其原创的文明型国家理论如何从一个解释中国模式的学术概念,演进为一种足以挑战并重塑全球话语格局的元叙事。他回顾道,15年前他在世界中国学论坛上首次提出,中国崛起的独特性根植于其四超(超大型人口、超广阔疆域、超悠久历史、超深厚文化)与四特(独特语言、政治、社会、经济)的文明底蕴,且每一项都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体。这一理论在当时引发了关于中国模式现代国家的激烈辩论。张维为教授进一步指出,文明型国家不仅是高于西方民族国家的一种国家形态,更是一种能够汲取外来文明养分而不失自我的内源性主体文明。基于此,他明确提出,文明型国家话语的真正力量在于其作为一种元叙事,从根本上解构西方长期主导的民族国家普世价值两大话语体系,及其背后的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的底层逻辑。这一源自中国的理论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回响:不仅俄罗斯、印度等非西方大国纷纷接纳,在西方内部也引发了深刻反思。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推崇文明型国家理想,将中、俄、印三国引为例证,并视其为欧洲文明复兴的启示。文明型国家话语已经促使西方内部的有识之士反思普世价值的困境:对保守主义者而言,它代表着对传统价值的捍卫和对文化堕落的抵制;对左翼人士来说,它象征着对本土历史的尊重及对帝国主义霸权的拒绝。这都印证了其强大的思想穿透力。这一话语的兴起,其背后是全球南方软硬实力的全面崛起,尤其是中国作为超大型文明型国家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宏大背景。因此,文明型国家叙事正标志着一个来自中国、来自全球南方的全新元叙事的开端,其重塑全球思想版图的深远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彰显。

张维为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学术沙龙由张维为教授主持,共有五位嘉宾发言

学术沙龙一

巴黎政治学院国际事务学院实践教授、塞尔维亚前外交部长、联合国大会前主席武克·耶雷米奇在发言中,以其丰富的外交经验指出,指出像塞尔维亚这样的小国是“单极化受害者”,并剖析了世界格局从单极向多极演变的现实。他引入地缘政治衰退的核心概念,认为当前国际关系正处于一个比经济衰退更漫长的冬天,表现为国际合作乏力、条约精神减弱。他强调,大国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文明型国家,应利用自身实力,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新平台取得成功经验的同时,继续致力于联合国等全球性组织,引领世界走向合作共赢的未来。


武克·耶雷米奇发言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与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创始人翁诗杰现代中国学研究的挑战与突破为核心,剖析当前中国研究领域存在的根本性困境。翁诗杰引用信息茧房的概念,警示研究者必须主动破除源于地缘政治威胁论西方滤镜,才能真正理解复杂的当代中国。他认为,仅仅将中国叙事翻译成外语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必须致力于构建能够阐释自身文化脉络与行为规范的新范式,以突破由西方设定的理论边界,让世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

翁诗杰发言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提出了使命型政党的原创理论框架。他指出,西方将政党视为国家与社会中介的理论,完全无法解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与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他构建的使命型政党概念,以国家发展和人类解放为终极使命,以领导而非中介为核心职责,以集体理性和自我革命为关键手段,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性与优越性。

唐亚林教授发言

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奥贝里围绕深层文化理解与未来和平构建发表演讲。他以“冰山为喻批判西方世界的傲慢与无知使自身仅仅关注水面可见的十分之一,从而丧失了学习能力,正走向衰落。基于坚定的和平主义立场,奥贝里高度赞扬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完美的和平项目。他强调,你不会为你想象不到的未来而努力,因此,面向未来的对话与合作才是人类走出当前困境的唯一出路。

扬·奥贝里发言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公共政策和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布萨尼·恩格卡韦尼在线上发言中,将中国的全球治理、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置于“赓续与创新”的框架下解读。他认为,这些倡议在精神上是对万隆会议原则的“赓续”,同时又是极具“创新”色彩的变革,为全球南方国家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布萨尼·恩格卡韦尼线上发言

学术沙龙二由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主持,共有五位嘉宾发言

学术沙龙二

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波兰华沙科兹明斯基大学转型、一体化和全球化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格泽高滋·科勒德克认为,中国并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正如中国自己定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的独特结合。他强调,不能把中国当作非黑即白的二元组合,她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无法用简单字眼描述的复杂系统。他最后做出明确预测:未来,无疑美国正在衰落,欧亚将闪耀全球。

格泽高滋·科勒德克发言

英国作家、研究员及政治活动家,“社会主义中国之友”平台联合编辑卡洛斯·马丁内斯历数了中国在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出中国天道合一、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为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基奠。他认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它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中长期的规划,这让世界看到了很好的范式。

卡洛斯·马丁内斯发言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陶瓷组二级研究馆员王光尧通过对辽文化中的茶与瓷器的历史研究,讲述了一个民族融合的中国故事。他展示了辽代契丹人如何学习、欣赏并包容宋朝的茶文化与瓷器文化,最终融入中华大家庭。

王光尧发言

印度德里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从中印关系的视角展开发言,他认为中国与印度同为人口大国,同样具有巨大市场与发展潜力,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与印度的世界一家理念高度契合,因此,即使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也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加强合作。

狄伯杰发言

德国著名媒体人、历史学家、克鲁斯曼传播与咨询公司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乌维·克鲁斯曼将中国发展的关键原则归结为其卓越的“融合能力”,就是将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框架下进行创新性转化与发展。他以AI技术为例,说明中国的创新不仅是技术的,更是文化和伦理的,实现了创新与文化保护的完美结合。

乌维·克鲁斯曼发言

学术沙龙三由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兼职高级研究员王绍光主持,共有五位发言嘉宾

英国知名作家、评论家马丁·雅克率先发言。他强调,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而非民族国家,认为过去十年间中国所发出的全球性倡议、所做出的一带一路、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实践,正在打破传统的由美国所主导的国际秩序,对新型国际秩序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印关系的重视,认为中印之间应该就文明型国家议题展开对话。

马丁·雅克发言

法国学者、作家、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终身教授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坦言,作为一个信奉开放社会的欧洲人,他感到“迷失又孤独”。他认为,西方社会目前面临着政治动荡、社会封闭、身份认同迷失等问题,并探讨了在此背景之下全球共同价值观的建构、文化影响力与软实力的影响、全新国际秩序的探寻等议题。

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发言

意大利都灵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青年汉学家马琴结合自身在中国参与交流项目的经历,提出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已经让外国民众对中国产生更加积极正面的印象。因此,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百闻不如一见”,中国学的发展也应当更加注重交流实践,才能让国外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中国。

马琴发言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莫斯科)副所长刘宇卫用中文指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全球倡议,其核心价值是奉行主权平等、践行多边主义,是一种全新的全球发展模式,为构建一种取代西方“普世价值”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坚实基础。目前,多国政治家已对其发表看法,但学术界对这个倡议的探讨尚不充分。

刘宇卫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文一系统阐述了全球生产力中心的两次大转移:第一次是全球生产力中心由东到西,西方以殖民体系完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升级,这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第二次则是全球生产力中心重新从西方回归东方,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工业化,创造了中国模式。他指出,中国模式核心在于深刻认识到市场本身是需要国家力量去创造和维护的巨大公共品,这一点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的关键。

文一教授发言

王绍光教授总结道,从世界看中国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中国学者研究中国不能就中国谈中国,要试图站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二是要从世界的各个视角看中国,即从不同国家对中国的研究中形成对中国的认识;三是要思考如何看待当今世界,世界虽然不是一个实质的整体,但存在着一种世界秩序,世界秩序在当今世界是否变化、将向何处变化,是我们今天应当关注的共同主题。

王绍光教授发言

下午三场学术沙龙结束后,张维为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中国研究院的杂志《东方学刊》的口号就是这是一个需要思想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思想终将引领这个时代。在某种意义上,今天许多最新最好的思想都在这个地方产生,在中国产生。我们正在进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全方位的改革。他将三组沙龙概括为关键词:第一组围绕“文明”,包括文明型国家与价值观讨论;第二组聚焦“改革”,如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探讨;第三组涉及“大理论”,从国际关系新范式到国际秩序的重构,等等。这些发言的共通之处在于富有思想启迪。他进而转向沙龙中讨到的欧洲角色,认为两年前欧安会慕尼黑安全会议的主题报告可以被称为双输、多输,其实是欧洲人没有做好,中国和东盟是“双赢、多赢”,欧洲和全球治理应该借鉴亚洲的成功经验。他还以中国研究院为例,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已播300期,对外部世界预测比西方智库准确得多。

张维为教授作总结发言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职工、博士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