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并致辞。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莫高义主持开幕式,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张政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致辞,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宣读《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
本届大会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设有五个平行论坛。其中,分论坛一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承办,主题为“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于14日下午和15日上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欧洲厅举行。该分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印度、南非、马来西亚、塞尔维亚、土耳其、波兰、瑞典、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近30位知名学者、前政要和智库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展开深入对话。
在14日上午举行的大会主论坛上,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马丁·雅克、王绍光发表主旨演讲。
马丁·雅克表示,中国学正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代,而目前仅处于这一进程的开端。当下,中国辉煌的历史、非凡的文化、高效的治理体系与外交政策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充分认识。世界对于了解中国的需求日益增长,未来将更加强烈。

马丁·雅克在主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王绍光指出,研究当代中国必须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最佳机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成员覆盖中国社会各阶层、职业、性别、学历、民族、地区和成年年龄段。遍布神州大地的一亿党员,同时都是人民的一员,他们来自人民,生活、工作在人民中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人民的所思所盼就是他们的所思所盼。

王绍光在主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在分论坛一上,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出席并致辞。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主持第一场学术沙龙并发表题为《作为元叙事的文明型国家话语》的主旨演讲,回顾了“文明型国家”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并指出这一理论挑战了西方的“民族国家”和“普世价值”话语。他强调,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点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贡献。

陈志敏副校长致辞

张维为院长发表主旨演讲
该分论坛为期两天,设置五场学术沙龙,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及前政要,围绕中国学发展的相关主题和议题深入探讨交流。与会的中外学者普遍认为,理解中国需要跳出传统的西方理论框架。多位发言者围绕“文明型国家”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探讨其作为一种新的元叙事,如何挑战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西方话语体系,并为建立植根于中国自身历史文明的主体性“中国学”提供理论支撑。有学者指出,“工业化”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民族复兴的关键线索。在地缘政治层面,与会嘉宾的发言涉及“西方”概念的剖析、后美国时代的世界秩序的重构,以及“一带一路”等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的创新意义,并具体探讨了中欧关系、中俄关系及多极世界秩序的演变。与会者还分享了各自国家研究中国学的现状,强调了学术交流和青年互访在消除认知偏见、促进文明对话中的重要作用,并就生态文明等议题交换了看法。

分论坛一“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现场
本届大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科院和有关高校协办。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嘉宾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