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探讨文明型国家与多极世界新秩序:2024思想者论坛综述
发布人: 邬含菲   发布时间:2024-06-24   浏览次数:

  6月17日,以“多元与多极视角下的文明型国家”为主题的2024思想者论坛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汇集了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国数十位知名学者,围绕文明型国家的理论内涵、文明型国家与文明主体、文明型国家与新兴世界秩序等富有洞见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充分交流思想,取得丰硕的研讨成果。

  在会议的主旨演讲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张维为教授系统梳理了文明型国家概念的演变历程。他指出,美国学者白鲁恂最早提出“文明-国家”叙事,将古老文明视为现代化发展的包袱,存在明显的西方中心论倾向。英国学者马丁·雅克使这个概念更为中性,但仍认为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建设之间存在矛盾关系。张维为教授则认为,像中国这样的“文明型国家”基本解决了两者之间的张力,中国首先是一个现代国家,但因其独特的文明传承而与众不同。张维为教授从整体性、价值观、制度安排和治理实践等层面总结了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四超四强”特点,并阐明了文明型国家叙事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指出这为全球政治叙事提供了新的长度、深度、宽度和高度。通过比较中俄两国文明型国家叙事的共同点与差异,张维为教授指出,中俄均有悠久文化传统和重要地缘政治地位,但中国更注重发展的现代性即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而俄罗斯更加强调传统性。文明型国家叙事相当程度上解构了西方“普世价值”、民族国家、“历史终结论”等自由主义的元叙事。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张维为发言

  与会专家就文明型国家理论中的一系列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他们聚焦文明型国家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内涵,探讨了文明型国家与其传承的文明主体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了文明型国家对应着的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转型的世界大势;并结合不同国家的实践经验,探究了文明型国家在维护多元文明共存、建设包容共赢的世界新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围绕文明型国家的理论与叙事,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东方研究所学术带头人维塔利·瑙姆金(Vitaly Naumkin)教授认为,张教授提出的“四超四强”特征非常准确地概括了文明型国家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同样适用于俄罗斯作为一个文明型大国 。他指出,讨论文明型国家有两种范式:一是将传统与现代区分开来进行二分法分析;二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综合探讨。他还重点阐述了新马克思主义、俄罗斯汉学家和欧亚主义思潮在俄罗斯文明话语历程中的重要影响。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所长亚力科巴·阿利克备罗夫(Alikber K.Alikberov)指出,文明型国家理论涉及文明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两个层面;长期以来,欧洲中心主义影响了世界对这两个理论的认知,如果要建构被普遍接受的文明型国家标准,就需要回答西方对文化相对主义、传统与现代关系等提出的质疑;总体而言,文明型国家为后西方时代提供了新的选择。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德烈·伊斯洛夫(Andrey A. Iserov)认为,文明型国家首先应该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体,因为其规模较大,因此行动自由程度也更高。伊斯洛夫还表示,文明型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国内的技术进步。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东方研究所学术带头人维塔利·瑙姆金发言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所长亚力科巴·阿利克备罗夫发言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德烈·伊斯洛夫发言

  关于文明型国家与多极世界格局的议题,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教授安德烈·维诺格拉多夫(Andrey V. Vinogradov)认为,单极世界阻碍了文明型国家的发展,未来需要推动构建新型全球秩序和区域秩序;同时,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引起重视。俄罗斯科学院教授费多·维托洛夫斯基(Fedor G.Voitolovsky)认为,当前世界正处于多极化世界形成的初级阶段,单极世界格局正在衰落,单极世界的政治和军事逻辑都在发生变化;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在于是要维持单极世界秩序,还是要建立多极世界秩序,选择或支持哪一种秩序,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立场和利益考量。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吴新文比较了文明型国家与西方所谓“文明世界”对核心概念“文明”的不同看法和解读。他指出,文明型国家强调对不同文明持包容尊重态度,旨在建构不同文明平等和谐、共存共生的多极世界秩序。吴教授表示,文明型国家拒绝某一类文明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文明等级观,而是追求人类整体文明的发展前进。吴新文教授还通过详实的案例,揭示了西方所谓“文明世界”的双重标准,认为它反映的是狭隘排外的西方中心主义。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教授安德烈·维诺格拉多夫发言

俄罗斯科学院教授费多·维托洛夫斯基发言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吴新文发言

  在思考文明型国家的未来发展时,俄罗斯科学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山大·罗曼诺夫(Alexander Lomanov)结合全球文明倡议 ,指出之前的文明型国家论述是文明型国家1.0版本的开端,未来应该思考如何推出2.0版本;2.0版本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就共同价值观达成共识,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公正更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戴维来教授认为,文明型国家叙事转向彰显了对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霸权的有力回应,这一转向体现在理论探讨、实际发展道路乃至对外政策中,均强调文明特色,采取整体性方法,拒绝西方价值观的单一普世性,追求包容多元、共同发展的多极化世界秩序;这一新范式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路径。

俄罗斯科学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山大·罗曼诺夫发言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戴维来发言

  在探讨文明型国家的区域国别研究方面,南非国家行政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访问教授布萨尼·恩卡韦尼(Busani Ngcaweni)从南非视角认为,21世纪的文明型国家必须首先是一个在国内确立了合法性的国家,同时又能与其他国家团结共存,不像西方通过他国贫困换取自身繁荣;文明型国家应该为全人类提供知识力量,并将这种力量落实到实践中去;与西方认为国家越小越好不同,文明型国家应是一个强有力的国家,能够塑造市场,与私营部门协调发展,并以发展型国家本领而非霸权主义手段推进国家发展。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博士后张依以印度为例,梳理了印度文明型国家叙事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印度文明型国家相关讨论中拒绝西方殖民叙事、复兴印度本土文明、推动建构多极世界的三种主流叙事,论述了甘地、尼赫鲁政治思想和印度教民族主义如何通过诉诸传统哲学追溯印度的文明根源,并阐述印度的文明型国家叙事在当前印度内政外交思想中的体现。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博士生周雷则聚焦土耳其的文明型国家叙事,梳理了土耳其建构文明型国家的历程,从政教合一、精英集团治理、官僚管理与政治秩序以及针对不同宗教族群采取不同政策四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土耳其建构文明型国家的特点。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秦博教授以中国为例,阐释了在西方世界衰落、非西方世界崛起的宏观背景下,中国的文明型国家叙事对中华文明复兴和全球话语格局重构的重要意义。印度学者辛格(Binod Singh)从印度视角,阐述了甘地、尼赫鲁等人对印度作为古老文明的论述,认为文明型国家叙事的最大意义在于摆脱西方影响和殖民统治遗留问题,比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南非国家行政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访问教授布萨尼·恩卡韦尼(左一)发言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博士后张依发言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博士生周雷发言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秦博发言

德里金砖国家研究院院长,印度学者比诺德·辛格发言

  在总结发言中,张维为教授从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视角出发,阐释了中国发展的统一性和延续性,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上长期由统一的中央执政力量治理国家,今天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延续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张教授比较了中国同东盟国家和平共处的模式与欧洲矛盾纷争不断的现状,认为前者更加成功,因为从亚洲文明中汲取智慧并遵循联合国宪章等国际规则。张维为教授最后强调,美国思维是“非友即敌”,而中国传统则强调“潜在友人”理念,这为和平共处创造了条件。

  本次思想者论坛首次走出国门,与世界深入对话,搭建了阐述观点、交流互动、激荡思想的重要平台。非比寻常的是,作为学术会议,思想者论坛首次走出国门即在东道国的国家通讯社总部高规格举行新闻发布会,通过网络向全球观众直播,阐述会议成果及其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方面对论坛的高度重视、论坛主题的重要价值以及思想者论坛的世界影响。会议达成的一个重要共识是,文明型国家理念有助于弘扬多元文明的价值,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独特的智慧。通过本次思想者论坛,文明型国家理论研究和实践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