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开阔,自带流量!这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的鲜明标签。近日,这位喊出“中国人,你要自信”的知名教授,走进广西大学,做客“中国—东盟经济名家大讲堂”,再次以犀利视角引爆思想场。
在超过一个小时的分享中,张维为聚焦发展优先的战略选择、政治安全的智慧实践以及文明互鉴的交流价值等三个层面,运用国际比较的独特视野,深刻剖析了中国与东盟关系成功的内在逻辑及其超越区域的世界意义,并回答了现场师生提问。

现场座无虚席,或站或坐,连过道都挤满了学生。 (广西大学供图)
发展优先造就全球增长引擎
“2024年慕尼黑安全会议的主题是‘双输多输’,这精准概括了当前欧美关系的困境。”讲堂伊始,张维为即以尖锐对比切入主题,指出欧洲在和平、发展与繁荣三大领域的全面失利,而中国与东盟则通过聚焦发展实现了“双赢多赢”。
张维为表示,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也是硬道理,将发展作为最主要支柱是中国与东盟实现共同繁荣的关键。他认为,中国与东盟总人口超过20亿,是欧洲的三倍,这一庞大群体能够实现和平发展,本身就具有对比意义和世界意义。
“我们确实创造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奇迹。”张维为回顾,新中国76年发展历程中,前30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党的领导、完整的工业体系、土地改革与教育普及,为后40年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用十年左右时间补课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走在世界第一方阵,实现了“集四次工业革命为一体的崛起”。
与此同时,东盟国家也在过去四五十年间保持了约5%的经济增长率,使中国—东盟板块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引擎,双边贸易额已逼近万亿美元。
反观欧美,张维为直言其已陷入“发展迷失”:欧盟在绿色转型中“走火入魔”,如德国盲目关停煤电与核电,导致能源缺口达30%,企业大规模外流;俄乌冲突中,欧洲甚至牺牲自身核心利益,任由“北溪管道”被炸却不敢发声,更暴露了欧洲在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上的“低能”。
“发展与安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张维为表示,中国提出“总体安全观”,将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纳入发展框架,老老实实做事情,目前能源自给自足率最新数据是85%,而欧美却在空谈中错失转型机遇,“扎扎实实的行动,正是西方最缺的”。
他特别提到,“中国奇迹”吸引广泛关注,东盟国家正从“向欧盟学习”转向“向中国取经”,寻求合作机遇。“我们可以向东盟提供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几乎所有产品、经验、技术等完整支持,而非美国的‘NGO输出’和‘武器销售’。”
政治安全守护区域和平稳定
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第二根支柱,是政治安全领域的“中立性”与“大国担当”。
张维为解释,东盟始终坚持“Unity and Centrality”(团结与中心地位),通过“10+1”“10+3”等对话机制与主要大国平等互动。而中国始终是东盟中心地位的“坚定支持者”——作为域外国家,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首个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为区域安全注入关键稳定性。
对比欧盟安全困境,张维为批评其“越来越北约化”,彻底丧失战略自主。“北约存在的目的是‘Keep America in, Keep Russia out, Keep Germany down’(留住美国、赶走俄罗斯、压制德国),而欧盟主动跟着全面军事化。”他直言,欧洲领导人“开口闭口摧毁俄罗斯”的言论“缺乏政治经济常识”,欧盟外长等官员“知识面狭窄”更导致外交政策脱离现实,这种“安全对抗”思维直接导致欧洲“失去和平、失去发展、失去繁荣”。
“亚洲人民见过太多战争,深知和平珍贵。”张维为认为,中国对和平的坚守与对安全的理性,更体现在行动哲学上。中国拥有先进的新型军事装备,但“使用武力的门槛全球最高”。这种“克制与实力并存”的哲学,正是亚洲和平的基石。
文明互鉴超越对抗性逻辑
在文明与制度层面,张维为认为,中国与东盟秉持文明交流互鉴共有理念,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皆根植于亚洲深厚的历史文化,而西方的“救世主情结”与“对抗性思维”已无法适应全球治理新需求。
他对比了欧盟与东盟的决策机制:“欧盟依赖表决,决策缓慢;东盟坚持协商一致,通过非正式外交灵活化解矛盾。”张维为举例,马来西亚军方曾通过调解柬埔寨与泰国的领土争端,找到双方利益共同点,而非强加方案,这正是“亚洲智慧”的体现。
张维为进一步分析,中美作为大国,更深层的差异源于文明基因: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拥有“Deep Culture”(深厚文化)和“Deep People”(深厚人民),秉持“朋友或潜在朋友”的包容态度;而美国则陷入“非友即敌”的对抗思维,导致其全球政策四处碰壁。
他坦言,中国与东盟合作关系尽管并非完美无瑕,却创造了和平与发展的典范,其成功实践所蕴含的“发展优先、安全自主、文明包容”三大支柱,为破解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双输多输”困境,提供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亚洲智慧和可行路径。
“What's the future of China?(中国的未来是什么)”讲座尾声,张维为借用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的话作为结束语:“China is the future(中国就是未来)、中国与东盟合作模式就是未来。”
现场答问
基层经验是最生动的注脚
问:今年4月美国推出新关税政策后,中国—东盟经贸合作面临挑战,尤其是针对转口贸易的关税措施对中国企业造成冲击。对此您怎么看?未来应如何调整发展方向?
张维为:美国关税政策确实带来挑战,尤其针对中国企业通过东盟转口出口的路径。但需把握三点:第一,中国与东盟自身构成全球最大市场,应强化“双循环”,即中国—东盟循环与中国内部循环。第二,东盟国家经济转型滞后于中国,短期内仍高度依赖美国,但美国国内通胀等危机将削弱其政策持续性。第三,中国—东盟贸易增速仍保持高位,且东盟民众对华好感度达历史峰值。中国应秉持大国胸怀,让东盟国家切实受益。企业也需加速市场多元化,如义乌小商品,多数业者已开拓新渠道。调整虽有阵痛,但中国庞大内需和完整产业链将提供新机遇。企业需主动调整,避免“鸡蛋全放到一个篮子里”,通过产业升级与市场多元化化解风险。
问:一些西方国家喜欢通过技术限制遏制他国发展,中国与东盟如何有效化解这种麻烦?
张维为:必须深化合作。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产业链,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且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饱和式创新”可同时推进多技术路径,避免“点错科技树”风险。东盟人口年轻、中产阶级增长快,是中国技术外溢的最大受益者,双方在绿色能源、AI、云服务等领域深度合作,有望签署的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已纳入前沿科技。合作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黄金法则。相较欧洲基础设施滞后,中国数字治理经验可为东盟提供“一部手机搞定生活”的现代化范本,形成技术突围的合力。
问:这些年,广西基层治理经验颇受东盟学者关注,如黄文秀的精神力量、城市商圈创新等。在对外交往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基层扮演什么角色?
张维为:基层经验是中国道路最生动的注脚,也是国际传播的突破口。外国学者常因官方表述抽象而困惑,但实地考察基层细节往往带来震撼,如非洲议员惊叹中国共享单车无人偷盗、夜行安全,背后就是治理效能的体现。基层经验无需“包装”,外宣不分级别,县级案例若具普遍适用性,同样能迅速升级为世界级现象。基层故事是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应系统总结并纳入中国—东盟交流框架,这个层面可以通过直面真问题来增强互信。让外国访客直接观察基层细节,从中领悟中国治理逻辑,这比理论宣讲更具说服力。
来源:广西日报
记者 罗琦 李香莹
编辑:李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