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院举办迈向中国社会科学新范式暨《东方学刊》创刊座谈会
发布人: 王鑫洁   发布时间:2018-11-01   浏览次数:


10月30日,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举办的“迈向中国社会科学新范式暨《东方学刊》创刊座谈会”上,围绕中国社会科学新范式、中国学术话语建构以及《东方学刊》办刊方向和业务指导,与会的领导和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市社联副主席解超、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以及来自全国的学术出版专家、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和中国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



据了解,《东方学刊》创刊于2018年9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复旦大学主办,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东方学刊》编辑部负责编辑出品。


“《东方学刊》旨在探索中国崛起的原因和规律,推进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原创性学术研究。”张维为院长在座谈时说,期望《东方学刊》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成为一个不断产生原创性中国思想、中国学术的平台,一个确立中国学术自主、中国学术自信的平台。



与会领导祝贺《东方学刊》的诞生,并提出希望。燕爽说,《东方学刊》要以中国话语研究为特色,要立足中国做研究,要回应新的历史问题,要做一个建立在牢固学术基础上的话语平台。他期望与会各方与《东方学刊》一起,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为目标,立足中国实践,从回望、研究历史开始,做中国学术新思想的“促进派”。刘承功感谢为创刊做出不懈努力的各位专家领导。他说,社会科学范式转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如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讲话中提到的,“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应该把《东方学刊》作为一个突破口,带动社会科学革命和理论体系的创新。



来自期刊界的专家同行为办好《东方学刊》出谋划策。《新华文摘》副总编辑王善超指出,《东方学刊》作为一份大学智库期刊,要集战略性、思想性、前瞻性和现实性为一体,牢牢把握社会热点、国内外文化冲突热点、各学科重大理论推进点以及各理论交汇点,更好地体现新时代中国思想、研究中国道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文编辑部主任张安民指出要办好一本学术期刊,最根本的是有创见的原创性学术文章,《东方学刊》应该创立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同时,他也指出文章的创新、作者队伍建设也非常重要。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期刊部主任袁翀介绍了CSSCI自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以及正在探索的完全创新性的SPQ观测体系。她指出,对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正在不断创新,现已开发系统利用移动终端和个人PC终端来组织专家学者对论文内容评价,而不仅仅只是对期刊进行评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金福林建议,《东方学刊》要敢于做文体创新,发表的文章不要限于“学报体”,可为书评、资料整理、札记、笔谈、对话等文体留下发表空间。学术月刊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姜佑福提出,《东方学刊》要解决好三对矛盾或者三组张力,一是中学和西学的张力,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做好中西对话工作;二是社科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的张力;三是学术研究和资政研究的张力。处理好矛盾,利用好张力,是办刊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也参与了深入的讨论。研究员、《东方学刊》编委陈平教授提出,《东方学刊》如果要改变潮流,就要不怕争议,敢于做学术性的公开对话。《东方学刊》的创立,要给年轻一代学者创造自由的学术空间,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的观点,造就真正的“中国学派”。研究员寒竹提出《东方学刊》应以把马克思主义真正融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为目标,将内容和体系统一起来。《东方学刊》要办出特色,即以中国道路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社会结构、中国经济基础、中国基本制度等等内容为研究核心,以政治、经济为研究纲领。研究员吴新文指出,现代学术由于学科分化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整体感,他强调办《东方学刊》要有跨学科思维、立足实践,通过学者对当代中国的理解将“中国学”的内核呈现出来。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