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下公利”塑造全球安全治理
作者/戴维来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
上海市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成员

▲《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再次行至历史的十字路口。动荡与变革交织,希望与挑战并存。正如《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所指出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回潮,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个别大国罔顾国际责任,‘毁约退群’,破坏全球稳定。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叠加,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旧有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植根于霸权逻辑与零和博弈,面临深刻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质疑。安全,究竟是少数国家的特权,还是全人类的普遍权利?秩序,究竟是维持霸权地位的工具,还是保障共同发展的基石?未来,究竟是走向分裂对抗的深渊,还是迈向休戚与共的坦途?
面对这些深刻的“时代之问”,中国着眼全人类共同福祉,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提出了破解全球安全困境、回答“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它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思想引领,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核心支柱,从根源上主张以国际社会的公共利益超越狭隘单边主义,致力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推动世界走向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

▲2023年11月20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中国作为轮值主席,倡议联合国安理会20日举行主题为“共同发展促进持久和平”的公开辩论会,各方深入探讨国际和平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共同发展促进持久和平的解决思路和方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主持会议。 新华社发(埃斯金德·德贝卜摄)
长久以来,主导世界的安全范式建立在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底座之上,并异化为一种以实力为唯一后盾、以自我为绝对中心、以军事集团为森严壁垒的霸权安全观。它将国际社会视为霍布斯式的“黑暗森林”,其内在的结构性缺陷与认知性谬误,共同注定了今日之困局。
一是追求绝对安全的霸权逻辑。它是当前安全困境的首要根源。秉持此种逻辑的个别国家,以“实力政治”为圭臬,迷信自身绝对军事优势,不惜牺牲他国安全以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其行为表现为:在政治上,推行单边主义和例外主义,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在军事上,不断扩张军事同盟,强化前沿部署,滥用武力威慑;在经济上,频繁挥舞单边制裁大棒,大搞经济胁迫与技术封锁,企图通过“脱钩断链”遏制他国发展。其做法,本质上是将安全这一全球公共产品异化为可被独占垄断的稀缺私有资源,其结果必然陷入牺牲他国安全、引发他国反制、自身更不安全的“安全悖论”循环。
二是制造阵营对抗的联盟体系。它是霸权逻辑在地缘政治上的实践工具。以意识形态或地缘利益划界的排他性军事集团与封闭政治“小圈子”,以狭隘的集团私利驱动零和博弈,以维护“集体安全”为名,行谋求集团绝对优势之实,本质上是“小团体安全”而非“共同安全”。它通过不断制造和放大“假想敌”的威胁,渲染焦虑感与不信任,迫使区域内国家“选边站队”,人为制造地缘割裂。其后果是严重侵蚀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多边安全框架,破坏了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将世界推向分裂与对抗的危险边缘。
三是割裂国际社会的价值偏见。它是霸权主义进行道义粉饰的话语工具。为了给其霸权行径提供合法性伪装,个别国家刻意将复杂的国际政治简单化、标签化,炮制并兜售“民主对抗威权”的虚假叙事陷阱。这些国家以自身文明的所谓“优越感”为前提,对他国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进行肆意污名化,对人类丰富多元的文明形态缺乏基本的尊重。这一价值偏见实质上是一种“文明冲突论”的变种,以此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滥施单边制裁、策动“颜色革命”,严重毒化了国际关系氛围,从根本上消解了国际社会凝聚共识、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人文基础。

▲2024年4月9日,在刚果(金)南基伍省布卡武市的中国半岛营区,中国第27批赴刚果(金)维和部队官兵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 新华社发(中国第27批赴刚果(金)维和部队供图)
“天下公利”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厚土壤的理念,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了超越性的思想武器。它超越了对旧有范式的局部修补,构成了从根本世界观、价值观层面的范式革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两千多年前的《礼记》,早已勾勒出中国人的政治理想,其精髓在于以“公”超越“私”。这里的“公”,是相对于“私”而言的整体利益与公共福祉。“天下公利”核心要义在于:确认安全是全人类不可分割的共同福祉与普遍权利,其实现必须且只能通过维护和增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来达成。“天下公利”的革命性范式具体展现在三个有机统一的维度。
首先,是“义利合一”的价值内核。它源于对中国传统“义利之辨”的创造性转化。传统霸权主义的根本谬误在于将“利”视为零和博弈下的“私利”,为了本国狭隘私利而损害国际公义。而“天下公利”的核心创见在于将各国的正当、合理的“利”,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汇聚并升华为普惠、包容的国际社会“公利”,并以此作为实现国际之“义”的坚实基础和现实路径。因此,当个别国家为了谋求绝对优势而实施霸凌霸道时,便是将“私利”凌驾于“公利”和“公义”之上,从根本上破坏了全球安全的根基。“天下公利”并不否定各国对正当国家利益的追求,恰恰相反,它指出一条更高明的路径,即在共同做大全球“公利”这块蛋糕的过程中,各国正当的“私利”才能得到更普遍、更持久、更安全的保障,从而最终达成“义”与“利”高度统一的理想境界。
其次,是“协和万邦”的治理模式。它为实现“天下公利”提供了交往准则。“和”是中华文明的最高价值之一,强调差异的共存与和谐的统一。“协和万邦”的理想,摒弃了联盟体系的排他性和阵营对抗的对抗性,为世界描绘了一幅多元共生、和合与共的图景。它主张世界各国的安全关切,无论大小强弱,都应得到同等的尊重与认真对待;国际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之上,坚决反对任何一方将自身意志强加于人。“天下公利”的实现,必然要求一个开放包容的治理环境,而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从实践层面为超越和化解“文明冲突论”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中国方案。
最后,是“命运与共”的整体视野。它为践行“天下公利”奠定了世界观基础。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将世界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一古老智慧彰显出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各国早已是休戚与共、安危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任何一国之危都可能引发全球性震荡。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深刻阐述的:“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各国已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基于此,“天下公利”强调必须以系统思维、整体观念来统筹应对全球安全挑战,因为它深刻认识到安全问题具有联动性、跨国性和多样性。它所追求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从方法论上实现了对旧有范式那种碎片化、反应式、对抗性思维的根本超越。

▲2024年3月7日,中欧班列(越南·河内——中国·西安——匈牙利·布达佩斯)跨境公铁联运班列在西安国际港站准备发车。新华社发(李一博摄)
《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回应了国际社会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冲突和战争的迫切需要,呼应了绝大多数国家要求合作共赢、反对霸权霸道霸凌的普遍愿望,顺应了各国人民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世界的共同追求,为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应对全球安全挑战、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新方案。可以说,全球安全倡议将“天下公利”意涵具体化为系统性的行动框架,为通往共同安全擘画了清晰的治理路径。截至2024年底,这一重大倡议已赢得11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赞赏,并被写入123份双多边政治文件。
第一,以共同发展,厚植和平之土。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保障,两者互为前提。无数案例深刻揭示,贫困、失衡、不公是滋生冲突与极端主义的根本温床。旧有安全治理模式重军事干预、轻建设发展,无异于扬汤止沸。因此,实现“天下公利”的首要前提,就是将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安全议程的核心位置,要求大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演进,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平台,切实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努力缩小全球发展鸿沟。唯有以共同发展创造普惠之“利”,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冲突蔓延的土壤,厚植世界和平的根基,推动安全治理与发展治理形成高效联动。
第二,以对话协商,架设互信之桥。在共同发展奠定的基础之上,必须构建起和平交往的规则框架。全球安全倡议要求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合作消弭纷争。全球安全倡议明确主张,各国应秉持相互尊重的精神,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与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这一最文明的方式来解决分歧与争端,要求超越零和博弈的对抗性思维,确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近年来,中国成功斡旋沙特、伊朗恢复外交关系等实践雄辩地证明:对话协商是成本最低、效果最持久的风险管控方式。只要各方秉持公正立场与劝和促谈的诚意,即便是看似不可调和的长期矛盾,也能找到通往和平的解决方案,从而在实践中努力凝聚起维护共同安全的广泛共识。
第三,以多边主义,编织治理之网。有了发展的基础和对话的共识,需要强有力的制度平台来保障其行稳致远。“天下公利”的实现,呼唤一个真正权威、公正、有效的多边治理体系,要求我们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排他性“小圈子”和集团政治。治理路径应聚焦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切实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安全治理机构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多边平台能够真实反映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意愿、有效服务大多数国家的正当利益,使其成为践行多边主义的大舞台,而非少数国家操弄地缘政治的角斗场。

▲2024年8月20日,出境的中欧班列在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满洲里站内整装待发。 新华社发(黄旭摄)
当代世界面临的安全挑战盘根错节,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或独享安全。只有坚持“天下公利”理念,以全球安全倡议为行动指南,超越集团对抗的旧有藩篱,探索合作共赢的新型安全范式,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共同开创世界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光明前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社《新安全》杂志
编辑 | 柳青
校对 | 李让
终审 | 曹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