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思考•张维为】中国学研究走向世界
发布人: 吴梦琦   发布时间:2022-12-16   浏览次数:


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G4y157wj/?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大家好,让我们继续《回忆与思考》。让我们继续回忆与“文明型国家”论述起源的一些事情。


不久前,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所庆祝成立十周年,他们约我写一篇回忆文章,因为我担任过该所的第一任所长,我与中国学所的关系可以追溯到自己连续参加了几届世界中国学论坛。


世界中国学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的大型学术论坛。我当时人在瑞士,任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2010年,我接到邀请参加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我当时刚刚校对完《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书稿清样,我向论坛提交的论文《文明型国家视角下的中国模式》就源于这本书稿。始料未及的是该书一个月后出版立即成为学术畅销书,迄今还是常销书。


今天“文明型国家”话语已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流叙事之一,俄罗斯、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国都称自己为“文明型国家”,西方不少人认为“文明型国家”话语正在挑战西方自由主义秩序,而“文明型国家”概念及其理论框架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发布,就是我给论坛提交的论文以及当时国内媒体的报道。


当时我还是上海社科院邀请前来参会的客人,但2012年我从国外正式回到母校复旦大学任特聘教授。记得从20132月开始,上海社科院几位领导王战、黄仁伟、王振等先后与我商谈由我出任正在筹备中的世界中国学所所长事宜。他们对我说,中国学所将在世界中国学论坛筹备班子基础上组成,希望我来牵头把它逐步变成一个有一定分量的研究机构,同时将继续承办世界中国学论坛。王战院长是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毕业的高材生,长期从事改革开放战略研究的资深学者,一直是上海市政府的高参。我记得王战院长当时对我说,上海社科院的性质决定邀请纯粹的海外学者不行,但你有广泛的海外经历,现由复旦大学引进回国,我们聘用你属于柔性引进,把一个所交给一个海外引进的资深学者,也算是社科院建立学术特区的一种尝试,你也由中国学论坛的客人变成了论坛的主人。


我感谢社科院领导对我的信任,但也担心复旦大学繁重的工作恐会耽误中国学所的工作,社科院领导则表示将积极支持我的工作。我也与他们探讨了自己关于中国学所未来工作的一些思考,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点:

一是“走向前台”:在中国学所的定位上,我认为可以考虑从过去处于“幕后”的跟踪分析走向中国学研究的“前台”,与国际学界进行实质性的对话和交流。如果说过去的定位是“跟踪、整理、吸收海外中国研究的最新成果”,那么现在可定位为“在跟踪、整理和吸收海外中国研究最新成果的同时,也争取在某些领域内逐步影响海外的中国研究”。如果说过去的定位是“发挥建言资政的作用”,那么现在也可以定位为“在发挥建言资政作用的同时,也通过创新研究,议题设置等,逐步推动中国话语走向世界”。这种定位的转型意味着要加强中国学所的原创研究能力和国际沟通能力。

二是“突出重点”:在研究方面,考虑到我们的人力财力资源有限,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有为的领域内,也要有重点,以点带面。我建议重点拟放在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研究。如果说我们的“跟踪、整理、吸收”是一个“面”,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研究可以是主要的“点”,这个点应可以带动研究所的许多研究、创新和突破。

三是逐步“形成学派”:我们可以考虑推动形成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研究领域内的自己的学派。现在上海已有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他们高度认同中国模式、有很强的使命感、在各自的领域内已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可以考虑以这些学者为基础,以中国学所为一个平台,推动学者间和机构间的协作创新,逐步形成一个在国内外都能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上海学派”,这个过程也能有力地带动中国学所研究队伍的成长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我正式就职是2013628日上午,我记得是王战院长主持的会议,王振副院长宣布任命。他说,中国学所是上海社科院最年轻的所,但充满朝气,以中国学所为主力筹备的世界中国学论坛是我院国际化的重要平台。张所长的到任是我院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积极试验;院里对所的发展将大力支持,特别是在组建国际专家网络方面,应实现院所互动,在社科院国际化工作方面可以走向前列,努力让“中国学的重心回到中国”。

我那天也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大意是:世界中国学所所长是一条沉甸甸的担子,我把一个研究机构的发展比作人生。人的年龄、阅历、思想高度构成了人生的长度、宽度、高度,三者相乘就是人的价值和对社会的意义。中国学所作为一个新所和小所,在长度、宽度上存在客观劣势,但在高度上可以做些文章,通过探索和创新做一些新所可以做的事。我说,我们现在的研究工作,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机遇。中国处于快速上升期是天时,我们身处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是地利,而一个年轻的团队加上院部的鼎力支持是人和。中国学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需要我们改变目前原子化的研究模式,进行整合性研究。我希望青年科研人员带着使命感进行工作,通力合作,致力在我们选定的领域内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机构。

根据合同,我兼任所长工作了三年,三年时间飞逝而过,我和中国学所的同志一起努力,当初提出的有些目标初步实现了,有些目标还未来得及实现,但我们的事业没有中断,我于201511月创立了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继续推进我过去提出的一些目标,特别是解构西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确立中国人自己对中国、对西方、对外部世界的主流叙事。兼任中国学所所长这三年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段挺有意义的经历,我从世界中国学论坛的“客人”到“主人”,从海外到国内,从跟踪海外中国学研究到力求引领海外中国学研究,后来又从中国学所走向更大的平台,继续推动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的原创性研究,推动中国话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这当中有不少令人难忘的人和事,今天无法一一叙述。好,今天就和大家聊这些,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版权所有|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