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著名政治哲学家、耶鲁大学全球正义项目主任涛慕思·博格(Thomas Pogge)教授到访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并发表了题为“全球正义与多极世界”的演讲。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与博格教授围绕全球正义、多极世界格局、全球秩序改革等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和互动交流。

博格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博格教授在演讲中指出,全球贫困和不平等问题源于欧美国家在历史上通过经济和军事优势建立的全球经济结构,这些国家长期主导国际贸易、税收、债务、自然资源开采、知识产权等领域,从而延续了长达数百年的前殖民统治时期的不平等现象。他批评这些国家打着道德旗号谈论人权和发展目标,但实际上不断用金融和经济安排加剧不平等。博格教授认为,今天的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具备推动全球结构性改革、促进全球正义的能力,应在未来的多边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博格教授还针对这些全球性问题提出了两项具体的国际改革方案。一是实施全球学校营养项目(Universal School Nutrition Program),由富国对穷国提供补贴,为每位在读儿童提供一日三餐中的营养餐,以改善健康、教育和社会经济条件。二是设立生态影响基金(Ecological Impact Fund),鼓励绿色创新者在后发国家推广绿色技术,避免生态危害。他指出,尽管特朗普上台后全球形势风险增加,但国际社会仍存机遇。国际社会可以与现在的美国政府保持距离,中国、欧洲等主要国家和区域完全可以独立行动,做一些美国想阻止的事情,共同构建多边合作的新秩序。

博格教授与张维为教授对话
演讲结束后,张维为教授与博格教授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就全球极端贫困、中美扶贫比较、人道主义干预、自由主义话语的演变与未来、人类理想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张教授指出,美国在20年阿富汗战争中的军费等开支高达2.3万亿美元,而中国在脱贫攻坚时期的8年中花费约2500亿美元,仅为美国阿富汗战争开销的十分之一左右,却使最后的1亿人彻底摆脱了极端贫困。理论上讲,参照中国模式,这2.3万亿美元足以消除全球的极端贫困,包括美国的极端贫困,但美国却将其用于阿富汗战争,用在杀戮、毁灭和侵犯人权上。他还表示,国际上主张所谓“人道主义干预”的观点往往是干涉他国内政的一种方式,导致大规模人权侵犯。张教授还与博格教授探讨了中国哲学中“性本善”与西方哲学中“性本恶”观念在构建人类理想社会中的作用,以及西方自由主义的演变情况及其未来。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吴新文教授及孙戡、冯准、魏天谌、杨晗轶等青年学人与博格教授互动交流,大家围绕美国的贫困问题、全球学校营养计划、中国全球责任、全球正义理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美国关税政策、多极世界秩序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圆桌对话
在问答环节,博格教授还就国际法执行的选择性、中国与全球南方的关系、中欧关系等问题回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
本次思想者对话的内容正在翻译和编辑中,不久将呈现给公众。
本次思想者对话是庆祝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更多国际顶尖思想者对话活动将陆续展开,敬请关注中国研究院公众号。
涛慕思·博格现任美国耶鲁大学哲学与国际事务雷特纳讲座教授及全球正义项目主任,是全球正义研究领域的先驱。主要著作包括:《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1983年),《实现罗尔斯》(1989年),World Poverty and Human Rights (2002年),Politics as Usual: What Lies Behind the Pro-Poor Rhetoric(2010年)等。